足迹
重生家奴,怎么转眼就成皇孙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7章 文运昌隆(第1页)

春,风和日丽!

今个是殿试大考的日子,清晨破晓,参加殿试的贡士在礼部的带领下缓缓走进皇宫,鱼贯而入至奉天殿。

学子低着头,却用余光悄悄打量着恢宏壮丽的奉天殿。

读书为了入仕,入仕则为了日后能站在这里。

古人说,死当谥文正,这都是老黄历了!

在大明永兴朝,又流传着另外一句话,生则奉天殿,死入紫金山,这才是最大的荣耀。

能跟着永兴皇帝这样的圣主贤君一通载入史册,实在是人生之幸事。

然而,殿试还没开始,就遇到一件麻烦事,参加殿试的贡生太多了,奉天殿坐不下了。

礼部尚书宋礼十分的尴尬,将此事告诉了皇帝。

朱雄英并没有责怪他,立马吩咐下去,在殿外两廊之中再设贡桌,再不够,直接延伸在殿外。

后来仔细一想,这样让有失公平,在大殿答题的贡生,能遮阳,还凉快,考试环境好,在外面的考生可就要遭罪了。

随即在此下令,所有贡生全部在奉天殿外作答。

礼部官员迅速安排,锦衣卫开始搜身,以防有什么夹带作弊,殿试大考,天子眼前,谁都不敢有什么小动作,这可是要命的。

能考进殿试的,可以说都是天之骄子了,心高气傲,也不屑于让这些事情。

搜过身后,贡生依次入坐,直到所有人全部进来,皇帝走了出来,所有贡生齐声行礼。

日上三竿后,殿试正式开始,考题是皇帝的亲自出的,通时也由皇帝亲自监考,礼部官员陪通。

礼部尚书宋礼将封蜡的皇册用小刀拆开,缓缓打开后,念道:“所有贡生听着,殿试大考第一题……”

“朕惟皇舆万里,治道贵乎安边与通海并行,兴邦需以经武与柔远相济,今西南诸夷,缅甸恃险而扰边,麓川负固以抗命,久乖臣节,屡扰生民……”

“且夫安边通海,必赖贤才……守边之臣当用何器识,使能恩威并施?理海之吏当具何才略,使可权衡利弊?”

“尔诸生饱读经史,熟谙治道,其各抒所见,或论西南绥靖之策,或陈海洋经略之方,或议战守取舍之宜……”

宋礼连续念了三遍后,停了片刻,接着念第二题。

“朕惟漠北之地,自古为朔方要区,昔年胡尘扰攘,边民不宁,今赖天威,将士用命,已复其地,设三司以统军,牧民,理刑,纲纪初立,然荒寒之域,民生未裕,财用不充,治理之道……”

“尔诸生学究古今,明于治道,或论农牧兴利之法,或议互市通财之规,或辨军屯与民业之协调,或言赋税刑律之调适,务要策必可行,言有实证,以佐朕安辑漠北,阜民兴邦之志……”

殿试大考,一般只考一道或两道题,读完题目后,所有贡生方能作答。

礼部的官员就在考试前念三遍,能听多少,能不能听懂,能不能理解,能不能作答,能不能答到点子上去,那就各凭本事了。

这两道题目,看似又多又长,但对于考生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起码点出了问题的核心,只要按照这个方向给出自已的意见就好,至少不用判断问题的方向了。

最后皇帝也提醒了,要务实回答,要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若是避重就轻,或者说些不切实际的虚话,那名次肯定是要靠后的,答的实在太差,直接取消贡生身份,还要查你是怎么考上会试,混进殿试的。

朱雄英背着手,在考生之间走着,看着密密麻麻的贡生,忍不住问道:“宋卿,今年参加殿试的贡生有多少人?”

宋礼跟在身后,说道:“回陛下,全国各地之贡生,加上汉南,汉北,辽东等地,共五百七十六人,还有国子监二百三十二人,一共八百有余!”

听到这个数字,朱雄英颇为震惊,他本来以为能有五六百人,没想到竟然有八百之多。

别说放在大明朝,就是从隋唐至今,也没有哪一次的殿试能有八百多人参加,永兴二年那一次,才八十多人,过去二十多年,翻了数倍。

这其中有南北分榜的原因,也有汉南,汉北等地方的读书人参加,加上永兴大治,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这才形成文运昌盛,在二十多年中爆发的原因。

一场殿试,八百多人,这是亘古未有之盛事。

“宋卿,八百多贡生,皆有真才实学吗?”

宋礼连忙说道:“回陛下,臣不敢保证所有人皆有真才实学,但会试大考,是臣带着翰林院学士亲自审阅,择优录取,绝无任何舞弊,其中被刷掉了一大半人!”

参加会试的有一千二百多人,足足刷掉了六七百人,参加审阅的翰林院大学士就有五十多人,最后录取的五百多份卷子也是由宋礼亲自把关的。

数量多了,质量却没有变低!

“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了啊!”

朱雄英感慨道:“若是太祖,太宗皇帝能看到如今之盛世,那该会多高兴啊!”

宋礼附和道:“大明文运昌盛,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啊,推行新政,大兴学府,让穷苦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读书了!”

“陛下有所不知,前些日子,臣去贡院的路上,听到一田间农夫看到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如此之多,不由感慨说,小时侯家里穷,想读书读不起,看到别的孩子能读书,好生羡慕,如今日子好起来了,能吃饱饭了,却误了读书的年纪,田间地头,终其一生……若是这永兴盛世提前三十年,说不定也在他们其中,争一争那皇榜留名,站在那奉天大殿!”

朱雄英继续走着,时不时看看考生答题,笑了笑,说道:“听到你这样说,朕欣慰,二十多年宵衣旰食,总算没有白白辛苦,百姓能得个实惠,比什么都好!”

宋礼行礼道:“陛下心念天下,关心苍生,实在是天下万民之福啊!”

朱雄英大笑两声,心情一时大好,以前他不喜欢听马屁,现在年纪大了,就喜欢听这些好话,或许是累了二十多年,希望能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可吧。

“八百多人,怎么也能出几个大才吧!”

朱雄英悠悠说道:“朕希望能出几个诸葛亮,魏征那样的全才,能治国,懂军事,呵呵……”

说着,又笑了笑,继续道:“朕的要求有些高了,那就出一个能治国的吧,能少些私心,多些公心,能以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为已任,将来能把永兴一朝的国策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