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斯文扫地(第1页)
夜,虎牢,驿馆,侍中王玚在此下榻,休息一夜,次日再前往洛阳
因为虎牢和开封之间通了铁轨,有大量马车往返,所以城内不缺煤炭,有煤气工场供气,于是驿馆里点起煤气灯,光照十分充足
王玚用完晚膳之后,坐在灯旁看拓片
前不久,洛阳那边发现不少石经残片,因为字迹模糊,需要仔细辨认,皇帝便命人将其上文字拓下来,制成拓片,召集有识之士辨别
于是,有识之士之一的王玚,和其他人陆续赶往洛阳,辨认石经
他手上的拓片,就是部分石经残片上的内容
经过几日琢磨,王玚认为,既然洛阳自汉以来只有过两套石经(正式的石经),所以可能是正始石经残片,不可能是熹平石经残片
当然,也不排除是墓碑残片,但可能性不大
之所以有如此判断,是因为之前他就参与了熹平石经的鉴别工作
后汉熹平年间,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历时八年
石经刻成之后,共有四十八块,竖立于洛阳太学门前,史称“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
这些石经,被称为太学石经,又称熹平石经
世事变迁,近五十多年前,梁国将军陈庆之挥师入魏都洛阳时,这熹平石经依然存在
但后来,魏分东西,东魏以邺城为国都,东魏朝廷将洛阳的熹平石经悉数运往邺城
这种迁移,不可能漏掉哪怕一块石碑
后来,楚国拿下河北,将位于邺城的熹平石经妥善安置,当时皇帝就召集许多有识之士对这些石经进行鉴别
可惜的是,当初熹平石经运往邺城的途中,过黄河时出意外,损失过半
现在,在洛阳发现的石经残片,王玚认为,应该是正始石经残片
正始石经,是继熹平石经之后,在洛阳太学竖立的第二套石经,于曹魏正始年间制
当时,魏帝曹芳决定整理熹平石经石碑,刻《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作为补充
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又名“三体石经”
到了元魏时,因为大兴土木,缺石材,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正始石经的石碑
之后,剩下的正始石碑,随着熹平石经一道运往邺城,在半路损失了不少
那么,现在在洛阳找到的石经残片,应当是当初被挪作建材的正始石经碑石
若如此,王玚认为可不得了
熹平石经上的字体,仅仅是隶书,而正始石经上的字体,有古文、小篆、汉隶三种
其中的“古文”字体,应和后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的古文来源相同
【领红包】现金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但元魏江式在《论书表》中称,《三体石经》“较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说明正始石经的古文字法与书法,不是汉时所传的古文,极有可能是“六国古文”
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
若正是如此,借助正始石经,可以更好的研究《古文经》
《古文经》是用先秦古写籀文(即六国文字)写成的,篇章内容也与其时流行的已立于学官的隶书《今文经》不同
想到这里,王玚颇为激动,再次看起拓片
古文之学在后汉时为私学,曹魏代汉后,古文之学取代今文成为官学
但是现在他手中的拓片,其上文字,笔划和汉魏“古文”字体有所不同
拓片字体许多笔画“头粗尾细”,并且呈弯曲状,如蝌蚪之形
但曹魏古文的笔画不是全部类似蝌蚪形,部分笔画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父亲!!!”
门口方向突然响起一声大喝,打断了王玚的思绪,他有些恼火,但面容平静的看向门口
门口,王旭气鼓鼓的走进来,见父亲看着自己,惊觉失礼,赶紧赔不是
“怎么,有何不平之事?”王玚问,王旭依旧咬牙切齿:“真是斯文扫地!”
王玚想起方才入驿馆时发生的一件事,小心放好拓片,问:“方才,讽洛生咏的人,郡望何处?”
“郡望?”王旭听了这两个字,差点破口大骂起来:“他们不过是粗鄙武夫,哪来的郡望!”
“慎言,慎言”王玚提醒儿子,这年头“粗鄙武夫”可不能随便骂出口,否则要出事的
王旭也知道这样不对,不过房间内外,此刻就他父子二人,不怕隔墙有耳,才把心中怒火发泄出来
“说说,方才你过去后,发生了什么事?”
王旭听父亲这么说,便将自己的经历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