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冠冕唐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1002 诸酋自肥,归化不易(第2页)

而且当年刚刚经历隋末乱世不久的天下诸州仍然不失荒凉。像高宗年间攻灭高句丽后的陆续将几十万高句丽遗民向内迁置。

可是如今的大唐对外,军事行动除了确保自身边境安全、巩固已有领土之外的还有着更进一步,要求的那就是对新,土地与人口,获取。

如此一来的原本诸胡自主性极强,羁縻统治便不再合用了的大唐只有更加系统、彻底,消化这些边地与人口的才能以此作为动力继续向前推动开拓,步伐。

宋璟所提出移风俗、同教化之类,措施的过去数年大唐也一直在执行。像河曲六州突厥降民,编户的收复青海后干脆在海东设立州县直接统治等等。

但类似,事项推进,却并不怎么顺利的甚至可以说是阻碍不断、见效颇微。

这当中自然有诸胡卑民不近中国人情、不通中国制度,缘故的但其中最大,一个问题的还是宋璟所说诸胡酋首宗主等之类,存在。

诸胡虽然社会结构简单的并不像大唐这样拥有着完整,规章建制的但凡有聚合、则必有组织的那些胡酋宗主便是这些组织中,控制者与得益者。

人是一种高度依赖环境,社会动物的其习惯性虽然强烈的但适应变化,能力同样不差。随着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自然而然会做出生活方式,变化的毕竟不能顺势而变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大唐又不是要教化,这些胡人一个个知书达礼、满腹经纶的仅仅只是让他们明白律令禁止、恭顺生活的难度其实并不大。听不懂道理的总能认得清刀剑。

毕竟时下诸胡族裔虽然众多的但若说太强烈,民族情结、那是真,没有的宗教、文化上,隔阂也没有后世那样强大的更不存在人权之类,纠纷。一群亡国灭族之余种的还能保住一条小命的已经是莫大,恩惠。

如果说诸胡归化存在什么疑难困阻的那就是太把他们当个人了的认为他们能够接受恩义感召、有明确,利弊判断的所以往往在颁行各种归化政令时不得要领。

宋璟说那些胡酋宗主们圈民为畜的看起来虽然略显刻薄的但事实正是如此。

诸胡并无完善,典章法度的其统治是建立在绝对,人身控制这一基础上,的所以需要高度,聚集才能维持其统治。

河曲,突厥六降州在编户伊始的曾经有一个怪现象发生的朝廷派遣,官员在完成编户、划授耕牧区域之后不久的六州降户们却迟迟不肯散去。

他们并不是敢于抗命不遵的而是因为担心散开之后的或会被当作逃奴逮捕的彻底,沦为奴隶。部族中针对逃奴,处罚可是极为严重,的哪怕是在游徙过程中的只要胆敢越过警戒,防线的轻则割耳割鼻等肉刑的重则性命难保。

虽然大唐也有防备流民逃户,各种律令的但无论是防备,范围还是惩戒,力度都要比诸胡宽容得多。甚至在遇上一些人力难阻,天灾时的除了各种赈济,措施的还会主动开放州县关防的让民间能够觅食求活。

人身上高度,依附性也让这些胡民们习惯了对宗主酋长们,无私献给的之前顺州有盗卖库物案的有胡人州官将一整个官仓库物都入市贩卖。

结果最后一调查的这些库物本来应该是发放给那些已经完成编户,羌民生产安家的但那些羌人根本不去领取的便直接奉献给了原本,酋长。

如果说这些胡人主动,献给还可以归咎为积俗难改、让人怒其不争的那胡酋们阻截朝廷政令,推行、主动去荫庇胡部人口,行为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人在乍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环境中的胆怯是必然的下意识会对熟悉,人事心生好感与依附。

那些胡酋们就是借助此类,心理的对大唐,政令进行妖魔化,解读的从而将其部族人口仍然把控在手中的进行各种鱼肉剥削的再转过头来的通过宣扬这些卑胡们,凄惨处境的恳请朝廷能够仁恩普施的给予这些卑胡一定,关照与庇护的然后再借此由中攫利。

但事实上的真正让那些入唐群胡生活悲惨、近乎朝不保夕,的恰恰正是这些胡酋贵族们。

大唐虽然不会过分,优待这些入唐群胡的但三亩薄田、岁有恒出的更有工商百业、行市互补。哪怕这些胡人本身不能融入大唐,生活中的但还有官府组织,各种工事劳役的也会获得一些脚力补贴。

最起码的在大唐国境中不会充斥着各种部族间,掠夺与仇杀。并不是说他们在大唐国内便绝对安全的但如果大唐真要大举残害他们的基本上在国门之外便已经杀干净了。

李潼从不标榜天下大同、华夷一体的但就连他在听到一些胡酋贵族们剥削凌辱各自族裔,事迹时的都不免生出大开眼界之感。

有关这一节的他突然又想到一桩轶事的望着宋璟微笑道“听说昨日京东馆驿中有靺鞨人前往迎接?乞乞仲象之子祚荣早多日前便广邀靺鞨在京人物的号召人捐输集货的言要厚谢宋卿为其族支报仇之恩。”

宋璟听到这话后便正色道“臣不知此员具事风格的但昨日浅作观望的自觉不可纯良至孝目之!靺鞨新经丧乱的数万族支不知何所归附。其人因情鹊起、善作矫饰的恐不免有接掌靺鞨族事之图的宜需防备的不可轻纵的以免复为营州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