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武侠之至尊无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武侠文化。(第1页)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

小李广花荣之子花逢春

而来。故范烟桥着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界定对于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么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新派武侠诞生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作家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因此题材更加广泛、更加精彩,人物形象也脱离了以往武侠一味求“侠”的风尚,更加贴近读者,表现了侠骨柔情的精神内涵。新派武侠因为其作者生活时代,在情节安排等方面抛弃了封建思想,也脱离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像是在一个架空的却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世界。如新派武侠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就融入了义和团。在写作技巧上,新派武侠融入了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贾羽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

最近大陆新崛起的武侠小说作家有步非烟、凤歌、闲云绿柳、小椴、沧月、藤萍等等,对武侠小说的境界做了新的探索。步非烟的作品玄幻气、脂粉气较浓,如华音流韶。凤歌初期学习金庸的痕迹较重,如昆仑,带有明显的射雕英雄传的影子,而新作沧海则已突破金庸境界,自创一脉风格。闲云绿柳是夫妻二人的笔名合在一起闲云、绿柳,坚守传统武侠路线的同时,侧重于给武侠小说加入更多社会小说的元素,着力塑造了另类武侠人物宇文诚、隋云逸等,代表作是剑影茗香。沧月在武侠中加入了其它各种如动漫等元素,有听雪楼系列和鼎剑阁系列,文风空灵飘逸,比较华丽。藤萍的香初上舞,以上诸人都广受读者欢迎。

武侠文化

编辑

武侠与儒、道

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周武王剑铭中“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则更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武”与“儒”便愈发不可分了。

83版射雕英雄传

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武侠”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属于平民阶层,武侠伦理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它不仅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又与“道家”等各种思想相结合,蕴涵了很深的伦理,包容了极大的范围,是个不断再包容的文化。正如刘鹗所言“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

李连杰九阴真经

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理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早在西汉时期,儒教已经过统治者的“独尊儒术”成为那时中国唯一的显学,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观念和社会中;佛教从现有史料上看于西汉末传入我国,至南北朝后便逐渐流行,略思便可知,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得以传播,必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援儒入佛,设法通过儒士传播其教义,才快速流行起来的。其中最典型的要属东汉牟子的由儒而佛了,据牟子十四章云“儒与佛如金玉不相伤,精魄不相妨”,可兼信,亦可互补。西晋的孙绰在弘明集噜道论中也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

至于“武”与“侠”结合的开始,则早在先秦春秋时期,由“士”化分而出,即所谓“文者为儒,武者为侠”。在这一方面,儒家的对立面法家的创始

甘十九妹

人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叙述的很明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话虽有其偏激之处,然却一语道破了“武侠”与“儒家”同出一源的事实。它们之间互相抗衡,互相影响。然而,分久必合,两种文化的融合点逐渐扩大。从“武”可以健身看,与“儒家”、“道家”的长生不老,修身养性,就不谋而合。至此,“武”再也不是上古时代单纯的用招术、用兵器互相格斗了。它已经成了一种伦理,一种文化,已经上升为一种“侠”,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一种独特的集体潜意识的人格崇拜,一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

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竞争激烈、欲海横流,武侠小说以其古老的伦理重义轻利、重亲情讲友爱、互助互利的精神,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了一个从精神上复

赵雅芝英雄无泪

归传统的最便捷的途径,了一个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乐园,保持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出”,“入”“出”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武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便成了幻想救国的出路之一,也成了自古文人的共同喜好。

因而,从某种层面上看中国四大传统文化可归为“武侠”、“儒”、“道”。

武侠作家

编辑

梁羽生

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于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于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于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于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死,疑云重重,乃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于焉这三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侠的第一步。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开名士派武侠新风

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

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委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

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于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明慧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于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身死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女厉胜男临死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着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峰。

金庸

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于中央政校、东吴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城电影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于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于结合历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且??然有后来居上之势。